本網訊 今年以來,玉溪煤礦以系統性思維重塑瓦斯治理格局,大刀闊斧“除積弊、提效能”,鉆孔進尺、瓦斯抽采純量分別同比增長28%和23.9%,從頂層設計“謀篇布局”,到現場管控“精準落子”,以強勁的治理效能將安全生產“棋譜圖”轉化為亮眼實績。
“揭短亮丑”倒逼改革決心
面對礦井深部開采帶來的瓦斯治理壓力,如何確保瓦斯抽采工作朝著年終目標穩步邁進,故事還要從一次“辣味十足”的早調會說起。
“某些隊組、班組操作規范缺乏統一基準,經驗化作業現象普遍,更關鍵的是驗收環節存在‘寬松軟’問題,部分壓力測試、氣密性檢測流于形式,這些隱性短板長期未得到根治。”
年初在一次剛剛結束的早調會上,礦領導的批評聲依然回蕩在耳邊,正是這些直言不諱的“揭短”刺痛著每個人的神經,不僅徹底打破了以往“捂蓋子”的慣性思維,更點燃了玉溪煤礦以制度革新破局的決心。
破局必先立制,革新重在溯源。該礦針對瓦斯治理的核心痛點,堅持問題導向、目標導向、結果導向相統一,重新修訂了玉溪煤礦瓦斯治理模式,確定了準備區域“一核兩翼”鉆孔布局,生產區“遞進式定向長鉆孔區域預抽+穿層鉆孔條帶強化消突+順層鉆孔補充抽采回采區域煤層瓦斯”的綜合防突措施。構建起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的瓦斯抽采網絡,實現從“點面抽采”向“全域覆蓋”轉型,徹底消除抽采盲區。
為確保新制度落地見效,該礦同步制訂《定向鉆孔施工質量管控六措施》《井下施鉆作業安全技術五要求》《井下移機五要素》等規范性文件。同時對開孔角度誤差嚴格控制在±3度的 “細節標準”、封孔材料配比精確至克的 “精細化管控”、鉆孔深度、軌跡偏差的“量化考核指標”都進行嚴格要求,確保每一道工序都建立起可衡量、可追溯、可考核的“硬約束”。
讓每米鉆孔都經得起檢驗
百米井下,抽放一隊1302南底抽巷普鉆鉆場正在持續作業。當鉆機班組完成施鉆后,跟班干部立即對照設計圖紙核驗方位角、傾角等關鍵參數,確認達標后在班報表履行簽字程序。該隊全員嚴格執行《普鉆鉆孔“三級”驗收管理制度》“施工留痕、責任到人”的要求已經成為常態。
此前,有隊組曾因鉆孔封孔不嚴導致接抽濃度不達標,相關負責科室啟動責任倒查機制,對施工隊予以扣減進尺處理。以此為鑒,該礦進一步完善了《普鉆鉆孔“三級”驗收管理制度》,要求開孔前強制校準鉆機精度,在施工中實時記錄參數變化,退鉆后同步完成封孔、接抽作業,全程通過視頻留存佐證,明確“簽字即擔責”的剛性約束。
而在制度執行過程中,也曾出現封孔材料未完全凝固便準備收工的情況,跟班干部當即叫停作業,要求班組延長工時直至封孔質量達標、視頻上傳完整、記錄簽字齊全,以“零容忍”態度杜絕流程簡化。
目前,該礦瓦斯抽采作業已形成“三查”閉環:每班結束前核查記錄完整性、視頻上傳情況及封孔嚴密性;巡檢人員按包巷責任持臺賬逐孔核驗,對未整改問題堅決不予簽字。
每一米鉆孔的精準落地,不僅是技術參數的嚴格兌現,更是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向基層末梢的深度滲透。
打通提升增效“最后一公里”
深化管理制度革新,需要與技術裝備升級同頻共振。為此,該礦精準推動抽采設備迭代升級,引入重慶研究15000型定向鉆機2臺、蘇文4600型普通鉆機2臺,新設備動力更強、穩定性更高,相較老舊設備,單孔施工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,從硬件層面為規范作業筑牢保障。
同步配置礦用固液分離機,通過自動化處理實現泥漿固液快速分離,徹底告別過去“工人在泥水里清理殘渣、滿身油污”的傳統工況,既減輕了勞動強度,又保障了作業環境整潔。尤為關鍵的是該礦啟用鉆孔成像軌跡檢測裝置,借助高清成像與三維建模技術,精準控制打鉆精度,為質量管控提供了可視化、數據化的技術利器。
“以往鉆孔打完只能憑經驗判斷是否達標,遇到隱蔽偏差難以及時發現,如今成像系統一掃描,鉆孔軌跡三維圖立刻清晰呈現,哪怕0.1度的偏差都能準確定位。”抽采科技術員說道。
先進裝備的落地,不僅解決了傳統作業中的技術痛點,更讓各項管理制度的執行有了精準數據支撐,使質量標準從“紙面要求”切實轉化為“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管控”的實際成效。
步入全年瓦斯治理目標沖刺的關鍵階段,該礦抽采科墻上的“全年任務進度圖”,早已超越數據記錄的表層意義。紅藍交織的線條,是責任層層壓實的具象化呈現,讓每一次延伸都向著圓滿完成年度目標穩步邁進,結出安全與效能的勝利果實。